<cite id="naupb"></cite>

      1. <rp id="naupb"><menuitem id="naupb"><strike id="naupb"></strike></menuitem></rp>

        <rt id="naupb"><optgroup id="naupb"><acronym id="naupb"></acronym></optgroup></rt>
        <rt id="naupb"><meter id="naupb"><p id="naupb"></p></meter></rt>
      2. <rp id="naupb"><meter id="naupb"><p id="naupb"></p></meter></rp>
        <rt id="naupb"><meter id="naupb"><p id="naupb"></p></meter></rt>

          工行員工誤導銷售致巨虧 買保本理財變成分級基金

          發布時間:2017-03-13 16:04:57 中國汽車網

            新浪財經訊 近日,新浪金融曝光臺收到了張女士對于工商銀行(4.710,0.00,0.00%)鄒城文博苑支行(原西門里分理處)的投訴。在購買理財約4個月后,張女士才發現當時明確指出要購買的保本理財,如今竟成了分級基金,8萬元的本金,虧損高達一半。

            此外,被該支行楊姓工作人員誤導銷售買高風險分級基金的不只張女士一人。投訴人徐先生對新浪金融曝光臺表示,自己也因楊姓工作人員的誤導,購買了40萬的基金,僅贖回20多萬。

            至今,工行仍然沒有為其員工的違規操作“買單”。支行工作人員還透露到,與張女士想“私了”、讓其簽署保密協議,是因為已經向儲戶賣出大約3000萬的此類產品。

            滿倉買入高風險分級基金 客戶全程只需“操作兩步”

            2015年6月2日,張女士因此前所購買的理財產品到期,再次來到鄒城文博苑支行(原西門里分理處)購買理財產品。據張女士所說,在工商銀行購買保本理財產品過程極其簡單,她所要做的只有兩件事:將卡遞給客服經理、輸銀行密碼,便完成了購買理財這一“大事”。

            但按照規定,銀行為客戶購買理財產品,必須要對客戶進行基本的介紹。即使是客服經理幫助客戶在網上購買理財,也需要客戶本人簽署電子合同,進行風險測評等等一系列繁瑣的過程。

            “我也曾經問過工行的客服經理,為什么別家銀行買理財要簽合同、風險測評,工行卻不需要。工行鄒城西門子支行的客戶經理楊先生卻稱,我們這里都是如此辦理的。”張女士在新金融曝光臺問及其為何不質疑銀行做法時說道。

            張女士稱,她在2015年10月9日取錢時發現,4個月前購買理財的8萬元本金,虧損高達一半。到這時,她才知道楊姓工作人員為其購買的不是保本理財產品,而是一款分級基金產品。

            2017年初,張女士將這款產品悉數賣出后,共贖回資金4萬多元,不僅沒拿到一分利息,還虧損了近一半的本金。

          張女士購買、贖回基金的清單

            張女士購買、贖回基金的清單

            張女士的投訴并非個例。投訴人徐先生也對新浪金融曝光臺表示,自己在工行大廳購買理財時,同樣被楊姓工作人員誤導銷售導致虧損。“他對我介紹稱有一款只賺不賠的理財,推薦我購買,在他的承諾下,我購買了40萬元的基金,可是沒想到沒多久,就查詢到這款理財已經虧損了近一半,最后只贖回了20多萬。”

            據徐先生介紹,他在購買理財時,也不知道具體是哪種基金,也未閱讀過理財合同,未填寫風險測評。他所參與的過程也只是“將卡遞給客服經理、輸銀行密碼”。

            張女士與徐先生皆是在工行鄒城文博苑支行(原西門里分理處)所購買的基金,理財經理也皆為楊姓工作人員。

            “股災”期間全倉配置分級基金 客戶資產2個月虧損達42%

            據張女士銀行賬戶流水顯示, 銀行客戶經理所買的基金是富國中證工業4.0(代碼:161031)的母基金,這是一只緊密跟蹤中證工業4\.0指數(2634.764,28.17,1.08%)的分級基金。該產品于2015年6月15日上市,產品凈值為1元。當天正是“股災”爆發的第一天,從6月15日起到8月底,上證指數一路從5176點狂瀉至2850點附近。其他主要指數也紛紛下挫,該基金追蹤的工業4.0指數一路暴跌。張女士賬戶購買的富國中證工業4.0母基金凈值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跌至0.58元附近。張女士資產以及從8萬變成4.64萬,縮水高達42%。

            2015年8月24日,富國中證工業4.0的B份額基金凈值跌至0.238元,觸發下折。8月25日,該基金B份額凈值繼續下跌,跌至0.15元,當日該基金按流程進行了份額折算。當日同時,張女士購買的母基金凈值也下挫至0.58元。份額折算后,張女士賬戶購買的母基金凈值“突然”重新回歸到1元,但份額卻減少至 80000*0.58=46400份(認購費用0.3%暫忽略不計)。雖然表面凈值暴漲,但實際份額減少,母基金資產依然是近乎腰斬狀態。

            隨后,雖然A股慢慢回調,但2016年依然震蕩,該基金也表現平平。截至2016年12月30日張女士贖回基金,富國中證4.0復權單位凈值為0.5573,在扣除贖回費之后,張女士最初的8萬元只剩下43892元,虧損高達45%。

          注:2015年8月27日富國工業4.0發布下折公告

            注:2015年8月27日富國工業4.0發布下折公告

            一位在券商研究基金的業內人士表示:“分級基金母基金普遍為指數型基金,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征,其較高的彈性適合具備較強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市場有一定把握能力的投資者,相較于保本型基金或者類保本的理財產品,波動明顯更大,更不具有保本功能。該投資經理除了在擅自操作上明顯不合規,其所投產品與投資者的理財初衷以及風險偏好也明顯不匹配。”

            “我要說買的是基金,誰也不會買啊”

            涉及總金額或達3000萬

            張女士還向新浪金融曝光臺還原了當時質問楊姓工作人員的場景,并提供了相應錄音。

            “為什么要違背我的意愿,購買基金?”

            “當時看著基金行情好才為你購買的”

            “你給其他儲戶買理財的時候,也說是基金嗎?”

            “我要是說買的是基金,誰也不會買啊”

            此外,新浪金融曝光臺根據張女士提供的錄音發現,工行鄒城支行工作人員還提到,如果公開為張女士賠付,后果很嚴重,“有3000多萬呢”。

            銀行員工為儲戶私自購買高收益理財致虧損該誰買單?張女士認為,工行的客戶經理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買高風險產品,銀行應該承擔全部責任。

            據張女士所說,在她幾經維權、投訴之后,工商銀行在2016年6月13日給出了三種解決辦法:

            1、銀行可以連本加息賠償,但是需要到2019年才能兌付。據張女士所說,這是因為要等其他購買此產品的儲戶基本出手拋售,不能讓其他儲戶也來找銀行麻煩。

            2、不賠償,張女士通過法院起訴,法院判決多少賠償多少是多少。

            3、只賠償所損失的本金的一半(18000元),但要于2016年年底兌付,但需要張女士簽署保密協議,保證不泄露此事。

          \

            “如果是我自愿購買的,我會找銀行賠償嗎?但是出于無奈,我仍然選擇了第三種方案,在簽署所謂的保密協議后,工行分兩次給了我共18000元的賠償,為我所損失的本金的一半。” 張女士說道,“我認為銀行的員工違規操作給我買基金導致我巨大損失,應該全部賠付,讓我簽署保密協議后賠償給我損失的一半錢,是不公平的”。

            據了解,工商銀行賠付給張女士18000元,皆為現金給付,其中8000元給付的時候,還簽署了一張賠償協議,楊姓工作人員、工會主席、張女士都在此協議上簽字。

          \

            銀行方面拒絕回應

            新浪金融曝光臺致電為其購買理財的楊姓工作人員,當告知新浪金融曝光臺身份之后,楊姓工作人員便掛掉電話,此后多次撥打都無人接聽。

            此外,新浪金融曝光臺還致電工行鄒城支行行長、副行長。工行鄒城支行行長對新浪金融曝光臺說道,此事由工會主席處理,自己并不清楚,鄒城支行副行長也表示不清楚此事。

            于是,新浪金融曝光臺致電主張調解此事的工行鄒城支行工會主席,詢問張女士所投訴之事是否屬實,該支行工會主席表示,張女士投訴之事不對、不屬實,便匆匆掛掉電話。新浪金融曝光臺此后多次撥打電話,也都無人接聽。

            為了查詢張女士投訴是否屬實,新浪金融曝光臺撥打了工商銀行客服電話,告知了客服張女士撥打95588進行投訴的時間、電話、內容,客服告訴新浪金融曝光臺,系統中確實有此例投訴,投訴內容為買理財虧損的事情,這例投訴的處理進度為“支行相關工作人員正在處理此事。”

            張女士和工行鄒城支行相關人員所說并不一致,一方表示工行違規操作不負責任,另一方卻表示張女士所說不實。但根據張女士所提供的各種材料可以發現,其確實于2015年6月購買了基金、2016年12月賣出此基金,錄音中楊姓工作人員也承認自己為張女士私自購買了基金并造成了虧損。

          編輯: jiarui 來源:新浪
          0
          延伸閱讀
          a04-正文-廣告01
          福彩快三助手